琵琶可否自學? 如何提高音樂表現力?

[1]

[問] 為什么彈琵琶的人不如彈吉他(和古箏)的人多?怎樣才能更好地普及琵琶?

[答] 我國的琵琶有倆千多年的歷史,與西方的吉他,盧特琴,烏特琴和印度的塞特琴等同屬一個家族。然而學琵琶的人遠比學吉他的人少。實際上琵琶除獨奏外,她几乎可以與其他任何樂器合作。我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假如今天我彈得不是琵琶,而是其他樂器(民樂),在沒有任何伴奏的情況下,每年那么多場的獨奏音樂會,每場90分鐘,是很難做到的。琵琶經過五十年代的改進,其的適應能力變得很強。不僅獨奏,與交響樂隊和小樂隊也很好合作。我感到很幸運自己當初選擇了琵琶。我深信,琵琶不僅在國內會復興,而且在國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學。我想對學琵琶的朋友說,希望大家努力一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把今天的琵琶發展成明天的吉他一樣的流行程度。至于琵琶的普及問題,目前的狀況比過去好多了。主要的途徑是讓更多的人喜歡琵琶音樂。喜歡的人多了,就會有更多人去學習彈琵琶。要想讓更多的人喜歡,就要首先讓人家了解。想讓人了解,就不能讓人覺得琵琶是一種“神秘兮兮”的樂器,難得不得了,讓人望而止步。琵琶作為樂器,與其他樂器沒有倆樣。只要喜歡,就可學好。如果喜歡到“發狂”,就一定能學好。當然,琵琶入門比較難一些,但并沒到不可琢磨的地步。學琵琶能有好的啟蒙老師,是幸運的。如找不到老師,也可以自學。

[2]

[問] 琵琶可否自學? 從几歲開始學琵琶最為理想?

[答] 我說琵琶可以自學, 可能大多數人會反對。但我不是隨便說著玩的。琵琶有很長的歷史,但為什么會彈琵琶的人相對很少呢?琵琶技巧很多,而曲目卻很有限 (多數在歷史上失傳了)。有不少人對我講,花那么多時間學會了所有的技巧,就彈那么几首曲子, 值得嗎?問題不在于技巧的多少, 而在于普及程度。全國最多上千人會所有的技巧和現有曲目, 如果有上百萬人會一部分技巧和部分曲目,那情形就不一樣了。而這上百萬人當中,就會有一些天才從各個方面來丰富和發展琵琶, 包括曲目。不要忘了,古代第一代大師應該是自學成才的。就像第一個研究生導師沒有讀過研究生一樣。關鍵要開放思想,互相交流。自娛自樂,不帶任何負擔。我見到一位老先生, 他是某大學博士導師,他的學問是世界一流的,音樂是他的業余愛好。沒有跟任何人學過,只是看過別人彈,自己買了把琵琶彈起來,有時還參加業余樂團演出。我見過他彈琵琶,不帶指甲,但彈的很有味道。他還會拉二胡和京胡。無論到哪里,在他的周圍總是有不少音樂愛好者。他談起音樂來更是頭頭是道。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人感動。他對普及琵琶的貢獻不小。認識這位老先生給我震動很大,同時我也對他充滿了敬意。像我們這種職業演奏者,所接觸的人主要是通過音樂會,而不了解琵琶(更談不上熱愛琵琶音樂)的人一般不會到音樂會來的。而這位老先生把琵琶帶給從來沒見過這種樂器的人。我的獨奏音樂會(除多倫多和溫哥華外)几乎沒有華人聽眾。而在蒙特利爾開音樂會上來的華人聽眾多數是這位老先生推廣的結果。老先生彈琵琶真正做到了自娛自樂,而且還感染了一大批與他接觸的人。我想如果全國有很多這樣的業余音樂家,那么民樂的狀況一定會改觀。

其次, 我在國外見到不少自學成才的吉他演奏家。他們不少在音樂節上很活躍。別的不說,古典吉他大師賽哥維亞就是自學成材的。而且通過自學和舞台實踐,成為划時代意義的吉他大師:就是他把原屬于民間音樂的吉他推向了古典音樂殿堂。有興趣者可讀《吉他與我 (長篇連載)》, 登在 www.guitarscape.com(演奏大廳 - 歐 洲 - 安德列斯﹒塞戈維亞)

我鼓勵更多的人自學琵琶,從客觀上講,一方面因為師資缺乏,另一方面希望國內職業音樂家、業余樂手,和愛好音樂的人(聽眾)有一個合理的結構和比例分配。就像我在歐洲見到的情形一樣。 從當事人的角度來講,有這樣一種高雅的愛好,會使人格更有魅力。我國的古典音樂歷史很長,但只停留在文人和上層社會里。大眾普及很晚。今天的大眾普及程度,恐怕是歷史上最好的了。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是很落后的。凡到過西方的人都會看到,音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何等的分量。這里無論大小城市,他們把音樂廳看作是最重要的文明標志之一。他們把音樂看作是精神糧食。這并非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人們緊張的工作之余的一種精神享受。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經過几百年的音樂普及,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結構:成功的職業演奏家與一般的演奏家相比是少數。后者多需要第二或第三職業,多數是教學(學校或私人教學)。他們與廣大業余愛好者相比又是少數。 余愛好者有自己的固定職業,對他們來講,“玩”音樂純粹是愛好。他們毫無壓力,只是愛聽愛彈而已,也用不著上台,只是自娛自樂。這批人熱愛音樂几乎到了“狂熱”的地步。他們是支持音樂藝朮的生力軍,他們帶動了更多的人喜愛音樂。我希望國內也能發展到這一地步。對琵琶而言,正常而健康的情形是, 有一批職業演奏家帶動一大批業余愛好者. 后者自己學過琵琶, 更懂得如何欣賞琵琶音樂. 這些業余愛好者會把琵琶音樂介紹給更多的聽眾(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先生). 有了聽眾才又市場, 有了市場才能生存, 有生存才能發展, 有發展才會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 也才會有更多的演奏家. 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琵琶的普及性比后來傳入的西洋樂器還不如. 原因在于觀念不開放. 當然琵琶上手難是事實. 但這不應該成為學琵琶的阻力. 有不少比琵琶更難的, 不是照樣有人學嗎? 比如小提琴和鋼琴就不見得比琵琶容易. 而且要知道西方職業小提琴和鋼琴演奏家一生要處理多少作品, 大概會嚇走不少想要成為職業演奏家的人. 能做一名成功的演奏家是幸運的。另一方面我想說,業余愛好者是令人羨慕的,他們有自己的事業,搞音樂只是因為喜歡,沒有壓力,輕松愉快地享受音樂。

古箏更受歡迎是很正常的。在歷史上就是如此,只要古箏盛行,其他樂器就几乎靠邊站了。古箏普及了, 音樂也會普及。這是好現象。我們因該高興。音樂普及了,喜歡各種音樂的人就會多起來。這都有一個過程。

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學。有老師時可以從小開始學,沒有老師的情況下開始晚一點好。開始可以學一學唱歌或其他樂器,達到練耳和樂感的目的就好。

 

[1]

[問] 如何才能彈好琴(練好輪指)? 如何提高音樂表現力?

[答] 練琴時不能急躁,先練慢速,姿勢要保持自然,如走路一樣。手指平時處于放松狀態,只有在觸弦那一霎那用力。但不是用死力。開始力量小, 音量不大。 沒關系。隨著時間練習彈力自然會上升。在練琴時,感到身體任何部位不舒服就停止練習。特別是輪指,不要死練。某個技巧練不好,覺得不對勁,就先放一放,過一段時間再練。學會用耳朵聽。用力得當彈性就好,聲音也自然好聽。同時可嘗試各種觸弦角度,找到滿意的音色。我就是這樣教學生的,因為我經常不在家,一年也上不了几次課。但有几個學生仍然進步不小。

[華音網樂友 leehua ]

輪子很美啊,好圓啊!!!!!
劉老師,你好!
可否告知練習的密訣.
希望不為難你,再次謝謝.

[答] 練輪指關鍵在于五個手指的獨立性訓練。只有獨立性好,才能把輪指“掄圓了”,這是因為每個手指先天的力量是不均勻的。先練慢輪, 即一個手指接一個手指慢慢地彈。所有的手指都要盡量放松。開始力度小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自己覺得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處在很舒服的狀態。用耳朵仔細聽各手指談出的音色和力度是否均勻。慢慢地,當每個手指能發出同樣力度同樣清脆的聲音,即可根據音樂的需要提高速度。力度也會隨時間自然上來。不要著急。最重要的是要多練慢輪!

好的輪指技巧對于演奏歌唱性旋律是很有好處的。如果不均勻,聽起來好像一瘸一拐的,很不舒服。不過萬事不必強求。如果暫時實在達不到想要得效果,平時可以多練,但在演奏時盡量少用或不用就是了,改用彈跳代替。我知道有的琵琶演奏者是這樣做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成功。只要選擇的曲目的當,是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的。

我個人非常反感千篇一律的要求。印度的西特琴(sitar)使用倆個手指彈的,現在也有人用三個指頭彈﹔伊朗的西特琴只用食指彈,而日本的琵琶是用撥子彈(沿用唐代的彈法)。西方吉他的彈法更是千奇百怪,應有盡有:從古典吉他到民謠吉他,自創的吉他,以及現代音樂里用的吉他等等,數都數不過來。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反對有人只用倆個手指的彈挑來演奏琵琶呢? 過分地拘泥于技法是阻礙琵琶普及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琵琶曲目太少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藝朮的領域里是沒有對錯的,只有你喜歡或不喜歡。如果有人用倆個指頭在琵琶上演奏出優美的音樂,沒有人有資格講,那個人彈的不是琵琶。 我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一點就是希望琵琶也像吉他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演奏家和各種各樣的彈法。只要在琵琶上彈出優美動人的音樂,那就是琵琶音樂。分門別派是陳舊的觀念。那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的產物。今天只應有演奏家個人獨特風格的差異,而不再有門派之爭.如果今天還要分門別派,那就相當于畫地為牢。 排除這個陳舊的觀念,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氣氛, 那是一種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健康氣氛。

[華音網樂友 鯰伯伯 問] 劉芳老師好,有幸見您在線,跟您問一聲好。音樂用以陶冶性情再 好不過,不過現在國內外,至少是華人中的普遍現象多是帶有一種 功利心的。也不是說不好,孩子小時畢竟不懂事,大人提供給他們 一個學習的機會,以后大多數人也會自己喜歡上的,而我們這些上 了年級的人喜歡音樂,多是尋求內心深處的一種美感,和諧感,自娛自樂,即使像我這樣功底很差的,也能樂在其中了。還有就是中 國國情的問題,我相信中國的古典音樂會慢慢復興的,中國音樂與 傳統的文化息息相關,詩中有畫,曲中有詩更有畫,所以學校的教 學也無不關系。

[答]孩童期的音樂教育,不僅對陶冶性情有好處,而且對開發智力也是大有益的.這是公認的事實.因此有條件的家庭因該給小孩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即使不能學一種樂器,也應該多聽好音樂.然而對于家長來說,切忌帶著過分的功利心去培養小孩.這樣會給小孩帶來太大的壓力和不良影響.當然作為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是人之常情.但要盡量理智地處理好這件事.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埋在心底,默默地為小孩提供各種有利條件去開發小孩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愛好,盡量讓他在自覺自愿的狀態下學習.我們都從小孩過來, 都知道如果小孩對某件事感興趣,它可以做很長時間而不覺得累.如果硬逼著他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就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學音樂尤其如此.至于將來小孩能否成為一流的音樂家,主要看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如何.如果音樂方面的天賦不夠,無論每天練多長的時間都沒用.決不能看到別人的小孩成功了, 就逼著自己的小孩死練,結果將得不償失.或許小孩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賦,結果也會耽誤了.如果大人不給小孩過多的壓力,讓他在自娛自樂的氣氛下學習,讓他自己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自然進步會與日俱增.這樣長期下去,就可能成為出色的音樂家.

音樂演奏是個性極強的活動.有功利心難免會落入“隨大流”或見風使舵。 其實不至音樂,所有的藝朮都應該是個性很強的活動. 要達到致情致性就不能有模仿的痕跡.所謂模仿,有倆方面的意思:

其一爭對小孩的父母和音樂人,是看到別人那樣做成功了,我也照葫蘆畫瓢地去做,希望得到同樣的成功.無論對于做父母的在培養小孩的過程中,還是做音樂的人在發展自己的事業中,都要“心如明鏡”.對自身的條件和外在因素有一客觀的認識,為自己設計一條最佳出路.不要看到他人的成功就一窩蜂的擁上去.

其二是爭對音樂人著意模仿他認為是高手的演奏手法和對樂曲的處理.這一點對于搞演奏的人非常重要.一定要心如明鏡,找到自我. 音樂是個性最強的,無論如何是模仿不來的。只能自己去悟。學琴能達到“自娛自樂”就不簡單了,就是好的。如果發出的聲音不是自己的心聲,而是模仿別人的,就不能做到自娛自樂。不能打動自己的音樂就沒法感染聽眾。在這一點上,也只有“心如明鏡”才能達到所謂“出神入化”的地步。最關鍵的是自己要熱愛自己所作的,享受自己的勞動。不要在乎他人的評說。當然,開始學琴時都要模仿老師,就像學書法臨摹一樣。那是為了學習技法而已。再好的老師也沒法把音樂的內涵直接傳給學生,因為沒法把內心的感受(如你說的“詩中有畫,曲中有詩更有畫”的境界)直接傳給學生。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能傳授技藝,而且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個性發展。如果學生只去模仿老師,那將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下場。正常的情況因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華音網樂友 鯰伯伯 回復] 呵呵,是啊,對于樂曲的理解以及演奏,模仿老師,多聽,多練,得 其形之后爭取再得其精神。我現在也只是初學琵琶,對于劉老師說的 練琴初期不能急躁還真有體會,就會對自己說且慢慢用心去練吧,好 像每天早晨鋪床疊被一樣,雖然不能再平凡,卻也可以是充滿樂趣的, 全看心態,一開始練琴我是盡量保証兩個小時的時間,其它不做多想, 慢慢下來,現在有時也會停一下稍做思考了,看來凡事還的確都是一 個漸進的過程,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長久的習慣。也是因為初學,讀劉 老師的帖子,從練習技法到您對音樂的看法都學習了些,受益不少, 望您多多保重。

[答] 以"鯰伯伯"所描述的心態去練琴,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音樂是個性最強的另一個方面表現在 “再好的音樂都不可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愛”,因為面對的聽眾是活生生的人,特別是面對很有個性的聽眾 (即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所以音樂家如聽到對其音樂無論是善意的批評還是惡意誹謗,都沒必要傷心難過﹔相反聽到美麗的贊賞也沒有必要沾沾自喜。別人的批評只是爭對音樂,沒有必要把它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價值聯系起來。相反,別人的褒獎也如此。 如果自己不喜愛自己所作的,別人的褒獎決不會增加自己的喜樂。同時,藝朮無止境,永遠沒有“最高”或“完美”之說。只能盡力而為,任其自然。這樣,大致也可做到“心如明鏡”了。

[華音網樂友 天水碧 回復]

劉芳老師說的很好~
音樂是大自然的賦予,我們不要音樂的束縛,我們需要的是自由!心的自由!
熱情是干一切事情珍貴的動力!
我想音樂可以給我們隨時的新鮮!這就對了
我是同意自學這個觀點的,
老師想法固然好,但畢竟不是自己的,
也不能幫你去感受曲子的意思
教學是矛盾的,而自學就相對緩和了這個矛盾!
謝謝劉芳老師精彩的言詞!
使我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學習了這么多年,
我終,感覺到受益匪淺~這里面包含了學習的所有過程
首先是撇去了不好的心態~
這很重要!
干藝朮不應該求什么物質金錢的回報,因為它本身就是回報!

[答] 藝朮絕對需要心靈的自由。你有這個想法,加上熱誠和刻苦努力,就會走出自己的路來。

 

[4]

[華音網樂友 起舞弄清影 問] 劉芳老師,您好!不知您能否忙中抽點兒小空為我指點迷津呢?
我自小很迷中國音樂,可由于各種原因,學琴時已開始上大學。到現在彈了十三年的琵琶,可是近來我在彈琴時總是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知道哪兒不足,可是彈不出心中所想的那種美好。難道于我學琴太遲有關。我應怎樣才能走出這個困難區呢?可有好的練琴方法讓我提高,我不怕苦練,因為我是是真的愛琵琶的。非常非常需要您的指點!非常非常感謝

[答] 我相信只要你真心愛琵琶,就一定能彈好。心中有了美好的音樂感覺,加以時日,就一定能彈得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但不能急。這與你學琴早晚關系不大。你已彈了十三年,基本技巧不會有問題,關鍵可能是音樂表現。我建議你走出琵琶圈子,多聽一些其他樂器的音樂,如古琴音樂,吉他音樂,乃至西方古典音樂。然后再返回來練琵琶。多彈慢的曲子。力度上不去不要急,不要死練。不要關心速度。要注重樂感,把每個音都彈活了。慢慢地,力度和速度自然就隨著音樂的需要上來了。過一段時間后,你的音樂表現力在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已經提高了,這就是自然的功效。就像做一件事情, 如果你老想著結果, 反而達不到。相反, 當你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去努力,一點一點地去做,往往不知不覺就到了彼岸。心一定要能靜下來。練琴要專心,但不要死練。音樂是有靈性的,需要開啟靈性的心巧,不是用練肌肉的勁道去練。這些很難用語言說清楚,慢慢地用心體會吧。總之,好音樂是有靈性的,聽起來讓人覺得心里很滋潤,很慰藉﹔不好的音樂會把人聽得心煩意亂。這些都不是單從技巧上就能解決的。你應為你內心有美好的音樂感覺而感到慶幸。這是于生俱來的。你講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已不止一位向我提出類似的問題。我希望我的答復能對你有一點點用處。

 

[5]

[華音網樂友 起舞弄清影 問]: 可憐的是我們這里的老師守著自己的陣地給學生教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真心的教了,我真的寒心呢.這種情況下如和處理(師生關系)?

[答] 關于有些“老師守著自己的陣地給學生教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真心的教了”的問題, 我想會有的(但不知是否很普遍)。這大概也是阻礙琵琶普及的因素之一。中國是最講究尊師的。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師生之誼”的美談。當然老師不僅僅是授業,其言行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老師的愛心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愛心的人去當老師,對于晚輩就未必是幸運的事情。其實學生是否用工,老師很清楚﹔老師是否盡心,學生自然也明白。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有的“老師守著自己的陣地給學生教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真心的教了”, 那實在是太可憐了。要嗎是真的沒東西可教了,可以大度地把學生推荐給專業更好的老師。如果只是守著老本拖課時,為了一點點私心而不顧師生之誼是很可悲的。要知道,學生多花點錢還是小事,但浪費了學生的青年時光, 就是罪過了。不過我相信好的老師還是多數。看著天真無邪的眼睛,能不盡心教學的人畢竟是少數 (這些人對晚輩几乎就是“毒物”了)。 看一看哪些老師是“桃李滿天下”,而且學生常常是以愉快和感激地心情提起的老師,那就是真正的好老師。相反,哪些是學生后來都不愿提起來的,就明白了。

我在前面談到自學的問題,并不是說老師不重要。在學琴過程中有老師指點是很幸運的。只是說,在沒有師資的條件下,不妨自學,只要自己喜歡。而且要開放思想。只要有音樂,即使不會彈某些傳統曲目,也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指責你彈得不是琵琶。其次,當琵琶學到一定程度,走出琵琶圈子拜師會很有好處。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得一良師益友是人生幸事. 所以都有很感人的師生關系.相對來講,國內更注重情誼.西方的老師與學生基本是平等關系.學生常常對老師直呼其名 (對自己的父母也常常是直呼其名),這是個習慣問題.雖是形式,也反映了某種意義上的人人平等的觀念.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老師, 后者并不介意.老師也常常把自己的得意學生推荐給其他老師或名演奏家指點.因為音樂老師很多, 而且整個市場是自由的,像“老師守著自己的陣地給學生教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真心的教了”這種情況在西方是難以想象的。我想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的.相反,老師必需盡心盡力地教出出色的學生,他才會有更多的學生.如果能教出几名獲得國際大獎的學生,那這位老師就可稱為名師了,因而會有更多的學生。 而這時候這位名師他就必然有所選擇,專挑才分很高的學生教.所以老師和學生都有自由選擇的機會.

談到"名師出高徒"時,常常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事實上几乎所有的名師都有倆件法寶: 其一是在教育上有很高的建樹,有獨到之處 (他本人不一定是名演奏家)。其二是有獨到識人的本領,猶如伯樂識馬,專挑可造之才培養.一旦發現了可造之才,他們就萬分珍惜,精心培養.造成一個現象:越是名師,高徒也就越多。不僅如此,整個西方社會對有特殊才能的人都是非常珍惜的.因為歷史上出現過太多的天才在貧困交加中離開人間的故事,今天從政府到民眾都有各種各樣的組織設立的基金會,為有特殊才能的人提供生活來源.一方面是鼓勵創造,另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保護人才,不讓類似莫扎特或梵高的悲劇重演.

[首頁] [下一頁]

 

[華音網:劉芳訪談錄] [劉芳在《世界音樂雜志》的采訪問答(英文)]

[反回主頁]

版權聲明